在桐乡石门镇白马塘村,有这么一个老茶馆,近半个多世纪以来,没有改变过老屋的任何结构和陈设,沧桑巨变,这里仍保留着尘封的岁月。
经营这个老茶馆的是78岁的老人沈子洪,面对高档茶楼的冲击,老茶馆该何去何从,他已经没能力去想了。活着一天,他要守望一天,即使再也无力打理,面对一把把茶壶已落满尘埃,他心里仍爱着这个茶馆。
正如茶馆里那只破旧的油灯架,不知哪一年,已少了上面的油盏,但依然挂在那个几十年不变的位置,站好最后一班岗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老茶馆终将淡出人们的视野,这样的“宿命”也许我们无力改变,但留住这段古老的记忆却是能做到的。
初春乍寒,穿过了几条乡间小道,便到了白马塘村石匠里村民小组的这个老茶馆。旧时,离集镇较远的村落“三里一店,五里一馆”的现象很普遍,建国前,石匠里也有两个茶馆,但目前只留下一个茶馆了,原汁原味的茶馆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至今。
茶馆的主人沈子洪今年已经78岁了,也是这座始建于抗战时期的老屋的主人。老人排行第五,因为个子高,村里人喜欢叫他“长脚五家”,为人和善的他当年因贫穷而未娶媳妇,至今孤家寡人一个。
这个老茶馆除了两次屋顶坍塌,村里资助修缮外,三进堂的屋子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解放前农村特有的古旧风貌。一条板凳支着半掩的门,一缕光线投到屋里,昏暗中斑驳的泥地显得很亲切。
屋内的墙壁,被“岁月的火把”熏得灰黑。视平线以上,一只只树叉子做成的挂钩上,挂着一些破旧的篮子,就算凌空垂下来的电灯拉线也积满了油黑的灰尘。
柜子里摆放着几把茶壶,一口水缸立在右侧,墙角边一个青砖烂泥巴糊成的茶水灶上,放着5把水壶,只要灶口一把柴火,就能烧开所有壶里的水。“两年前突然晕倒,被送进了医院,查出低血压,出院后体力不支,经常头晕,就没再继续开下去了。”沈子洪老人淡然地说。
从老人嘴里得知,当年30多名老茶客中,如今活着的也只有10来个了,如果身体还行,他还是愿意继续服务这些最后的茶客,毕竟还能凑在一起拉拉家常。老人说,为了他的生活,村里也常放在心上,多次动员他去敬老院,但他没答应。
看得出,老人与这个茶馆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结。天晴,老人会去村里一小店门口晒会儿太阳,跟店主拉会儿家常,更多的时间,他孤身躺在老茶馆里的破竹椅上,静静地回味着曾经的热闹。
墙上挂着两张摄影爱好者留下的大照片,清晰地记载了几年前茶馆兴旺时“茶客满堂”的场景。在老人的记忆里,有上海、江苏、嘉兴和本地的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来采风。“在这里拍的照片有些得了大奖。”老人说,即便这两年不营业了,还有摄影爱好者来拍照。他说,他习惯了,觉得自己也上照,乐意让他们多拍一些。
离开前,看着没落的茶馆和热情的老人,记者感慨万千,内心夹杂着些许辛酸。
作为江南乡村茶馆的“活化石”,或许有一天,它也终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。而我和众多摄友一样,从发现到喜欢,更想从传播记录者变为抢救性保护者。就在当下,随着老人的老去、茶馆的关闭,这些现实问题已不得不去面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