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收小吃营养,交流小吃制作,领略小吃文化,参与小吃追寻。
上海人,来过上海的人,对“生煎包”都不会生疏:包口粘有黑芝麻,包身洁白松软,包底金黄硬脆,肉馅鲜嫩汤多。隆冬时节,吃上刚出锅的生煎包,更有利于驱走寒气,嚼出香味,吸收营养。包子顶部收口处的黑芝麻,还有开胃健脾、顺气和中、平喘止咳的奇妙作用。
生煎包最初的名字叫“生煎馒头”,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。1995年出版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时,仍沿用这个叫法。在上海,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遍地都是。其中有一家取名“小杨生煎”,虽然省略了“包子”两个字,可大家都知道这里是“生煎包子”名店,每日人满为患,不早早去排队肯定是吃不到的。
100多年前,上海的茶馆在供应茶水之余,兼营生煎包子。后来,人们在不品茶的时候,也想以“茶点心”作为快餐,代替正餐。顺应人们的饮食需求,生煎包子走出茶馆,成了“街头小吃”。随着需求越来越旺,生煎包子的个头也越来越大,以至由传统的“一两四个”变成“一两一个”。包子的皮大,馅也大,还包进了滚烫的鲜汤。功夫不到家,不可能煎得滴汤不漏;不会吃或心急的人,一口咬下去,很容易被“汤包”里的汤烫着。也有人喜欢自家制作生煎包,在家制作可选用平底锅,使用半发酵的面皮,馅料加入带皮冻的猪肉,油煎时注意喷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