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强茶对于茶农来说,其实并不遥远。安溪蓬莱美滨村茶农刘锦顺开动脑筋,3项小革新一年多赚50多万元。如今他的事迹在安溪传为佳话,鼓舞许多茶农向他学习看齐。
引水上山 旱涝保收
刘锦顺原是一名商人,2003年弃商从农,投资80多万元开垦200多亩茶园。与众不同的是,在这80多万元的投资中,用于自动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费用,就占25%。
他介绍,茶园开在半山腰,水利是一个重要问题,为此他在山脚下打造机井,在山顶建造蓄水池,通过铺设水管,把水源引到茶园任一角落,并装上自动感应装置,使抽水、蓄水、浇灌完全自动化,无论旱涝都能保障供水。
仅此革新,去年老刘节省劳力开支,茶叶优质丰产,两项合计增收35万元左右。
错时育茶 错峰采茶
老刘有从商历练,凡事爱动脑筋。他盘算200亩茶园遇茶季采摘高峰期,30名采茶工也要20天才能完成采茶,不仅错失采茶最佳季节,而且采茶工紧缺,费用较高不说,延误时机茶青老了,茶质下降损失更大。
为此老刘将200亩茶园划分成4个片区,通过轮流浇灌、错时修剪等措施,使茶树生长期错开。现在每当茶季采摘期到来,老刘的200亩茶园,实际上变成生长期有先有后的4个片区,每个片区只需10多名工人,一周时间通过轮番采摘,既可保证茶青鲜嫩恰到好处,又无须兴师动众,耗费大量劳力。
据称,这一项小革新,每斤茶青可多卖一两元钱,一年8万斤茶青可多卖10多万元。
一头“铁牛” 顶上八劳力
刘锦顺不仅动脑筋多收益,还舍得花钱买设备,提高劳动生产率。他的茶场就有一台茶园土壤翻松机,测算其效率,相当于8个强壮的劳动力。
老刘介绍说,他买这台土壤翻松机,一次投入1万多元。每年为200亩茶园翻土一次,等于节省8个劳力投入,两年就收回1万多元成本,第3年起每年就可多赚5000多元。
对于茶产业提升年,刘锦顺以自己的实践为例说,科技强茶是提高茶业效益的可靠渠道。他说只要肯动脑筋,多想办法窍门,茶农即使势单力薄,仍然可以从科技应用中得到好处,仍然可以成为科技强茶的主体和受益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