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北京的茶馆儿是一种市民气很重的茶文化形式,和文人雅士的“茶艺”、“茶道”之类自然有别。那“茶艺”、“茶道”说起来简直太高深了,不说是“不食人间烟火”吧,起码也得清心寡欲才能得其道,这样的境界咱北京的老少爷们再算上后来给解放的“半边天”们可是够不着的。要说北京的老茶馆儿可清静不了,整天是熙攘攘、闹哄哄的,这大概是和北京人爱侃山的毛病分不开茶馆、《茶馆》、“北京人”。
在清末民初,北京的茶馆遍及街头巷尾。而同时,在法国巴黎,流行的则是咖啡馆——艺术家们甚至在馆里举办画展、沙龙。可见不管哪一个民族,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。老舍是最关注茶馆的,因为茶馆里聚集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人——不仅对他们的话题感兴趣,更对他们的命运感兴趣。他写过一部叫《茶馆》的话剧。直到今天(半个世纪以后)人艺还经常重演经典——据说演员已换到第五拨了。只是看《茶馆》的人(包括演《茶馆》的人),都是未曾身临其境泡过茶的人,想象不出茶馆昔日的辉煌。他们对于《茶馆》很熟悉(甚至背得出人物表),对于真正的茶馆又很陌生。现代青年,更偏爱去三里屯泡酒吧,更痴迷于欧风美雨。
老舍的《茶馆》,是在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立传啊,为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树碑啊。为感谢他的一片苦心,前门一带特意开了家老舍茶馆,模仿旧时代的风格——偶尔还会有一段京剧演唱之类的节目。慕名而来的顾客,不知究竟为了喝茶呢,还是为了怀念老舍——那已不存在的主人?有人把它当作北京城里的老舍纪念馆——只不过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罢了。点一壶茶,相当于买一张门票了,便跨进了时光的隧道,便看见了老舍的影子。老舍茶馆里的茶,比酒还要醉人,五味俱全。这是用几十年的光阴浸泡的——老舍已经殉难35年了。但只要茶馆还在开办、还有人光顾,便证明老舍仍然活着,仍然活在北京城的记忆里。一位永远活着的死者。
前门的大碗茶鼎鼎有名。骆驼祥子喝的就是这种茶。用碗而非用杯喝茶,也算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。大碗茶,何其慷慨、豁达、朴素的名称。我刚移居北京时,大碗茶只卖三毛钱一碗(而一瓶二锅头也只卖两块钱),如今都已经涨价了吧。